tradingkey.logo

楊德龍:關稅戰重創全球股市 我國優質資產具備較大韌性

楊德龍2025年4月7日 09:50

週一滬深兩市出現大幅下跌,這在預期之內。清明節期間,外圍市場普遍大幅下跌,尤其是美股連續多日大幅下跌。這無疑與川普在全球挑起關稅戰有關。川普發起關稅戰的目的是為了推動製造業回流美國,防止美國製造業空洞化,同時減少美國龐大的貿易逆差。然而,加徵關稅並不能真正起到讓美國製造業完全回流的作用,因為在全球貿易格局下,各國存在著不同的比較優勢和分工。

在過去100年中,美國一直是全球自由貿易的最大受益者,其經濟長期位居世界第一,佔全球GDP的20%以上。美國的優勢在於科技金融和標準制定等方面,而製造業成本較高。從全球分工來看,美國主導了科技創新和全球資本流動,對美國整體來說是有利的。然而,美國的優勢產業如金融、科技創新和生醫等,主要受益者是持有股票的富人和科技巨頭的創始人,而廣大勞工並未享受這些優勢。相反,由於製造業空心化,一些「鐵鏽地帶」的工人出現了大面積失業和收入下降。因此,川普發起貿易戰是為了迎合中下層勞工的利益。

美國在全球金融市場處於主導地位,儘管在貿易上存在巨大逆差,但在資本項目下卻有巨大順差。這就是所謂的「特里芬難題」——因為美元是世界貨幣,而聯準會承擔著向世界發行美元的角色。只有透過大量逆差,用聯準會發行的美元購買世界各國的商品,才能讓美元流向全世界。這種貿易逆差其實換來了大量資本流入。外國透過生產商品賣給美國創造了美元外匯,反過來又用這些美元購買美國國債、股票,或對美國進行直接投資。這種循環已經持續了很多年。

然而,川普違背經濟規律,發動關稅戰,打破了原本對美國有利的模式,造成了損人不利己的局面。這對全球貿易和經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特別是對出口依賴度較高的國家影響更大。例如,東南亞許多國家以出口為主,且高度依賴美國市場。加徵關稅後,這些國家的經濟可能會受到較大衝擊。美國對中國加徵關稅也是毫無道理的,因此中國堅決進行了反擊,對美國出口商品加徵34%的關稅。這顯示我們希望透過和談來緩解關稅摩擦,但也不會示弱,除非能夠回到談判桌上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無論最終結果如何,川普對世界主要貿易夥伴發起貿易摩擦,都會對市場情緒造成負面影響。亞太股市和歐美股市都出現了暴跌,A股也受到恐慌情緒的影響而大幅下挫。不過,官方明確表示,我們有足夠的政策工具來拉動投資、帶動消費、提振內需,從而應對可能因關稅戰而下滑的外需。我們對經濟成長的韌性充滿信心。央行可能會透過降息、降準等工具為市場提供低利率的流動性環境。

同時,今年我們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許多突破,無論是硬科技還是軟科技都非常引人注目。例如,在硬科技方面,我們在晶片半導體領域取得了一些突破。而春節前夕,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突破打破了美國試圖壟斷的局面,全球資本也大大改善了對中國科技創新的看法。今年以來,科技牛行情非常突出,A股市場以人形機器人為代表的AI板塊大幅上漲,帶來了強烈的示範效應。港股方面,以科技網路巨頭為主的恆生科技指數創出年內新高。今年以來,A股和港股的科技股走勢遠遠好於美股。

實際上,這次美股大跌既與川普發起的關稅戰有關,也與過去幾年美股漲幅過大有關。去年12月20日,我發布的2025年十大預言中明確提到,美股今年會出現見頂回落,美元指數將會下跌,而A股和港股的科技股將會迎來上升行情。現在來看,這項預測已經得到了初步驗證。我們相信,在美股估值較高且受到關稅衝擊的情況下,美股可能還會出現較大下跌。相較之下,我們擁有較多政策工具,下行幅度有限。在政策利好推動下,一些受益於科技創新的科技股行情還會延續,帶來進一步上行的機會。

因此,建議投資人保持信心和耐心,靜觀其變。透過持有優質資產來應對市場波動是最佳方式。當然,如果是為了規避短期震盪,適當減倉以防止短期超跌,也是許多投資人的選擇,屬於避險行為。但從中期來看,我們相信中國優質資產仍具有估值修復的機會。在中美博弈中,我們擁有較多的策略,包括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增加對「一帶一路」國家的出口份額,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度。此外,我們在拉動內需方面,今年會推出許多實質政策。

我們相信,中國優質資產今年仍將成為全球資本流入的估值窪地。我們的最大優勢是估值較低,無論是A股或港股,優質資產的估值仍處於歷史窪地區域,下跌空間有限。而美股則處於歷史高位,巴菲特去年大幅減倉美股,這反映了他一直貫徹的投資理念──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當全球資本大量流入美股時,巴菲特已經悄悄撤退。這一次,巴菲特又對了。因此,在當前市場大幅調整時,我們要保持良好心態,不被恐慌情緒左右。關鍵在於檢視持有的是否為有估值吸引力的優質資產,是否屬於具有未來成長性的優質產業、公司或基金。這才是我們信心的基礎。

川普推行對等關稅的舉措引發了全球股市暴跌,導致了所謂的「黑色星期一」。此次加徵關稅的幅度和範圍遠超過市場先前預期。在公佈關稅政策之前,全球股市並未出現明顯下跌,顯示市場普遍未能預見此次關稅力度如此之大。如果關稅完全落地,美國的有效關稅稅率將超過1930年《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案》實施後美國的關稅水準。川普大規模推行關稅政策,可能使其成為史上最不受歡迎的總統之一。

《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案》是美國歷史上最具爭議性的貿易立法之一,普遍被認為加劇了大蕭條時期的經濟困境,其失敗經驗對當今貿易政策仍有深刻的警示意義。該法案誕生於1929年經濟大蕭條初期,最初由胡佛總統提議對農產品實施有限的關稅上調,旨在救濟陷入困境的農民。然而,這項提議很快就在各利益團體的影響下演變為廣泛提高關稅的法案。 1930年6月17日,胡佛總統在內外壓力下,不顧眾多經濟學家的反對意見,簽署了法案。美國對加稅商品的平均關稅水準接近歷史高峰。

高關稅引發了廣泛的國際報復,至少有二十多個國家在兩年內實施了報復性關稅措施,導致全球經濟陷入大蕭條。美國經濟在關稅法案實施後持續惡化,直到1933年羅斯福上台新政才開始復甦。 1929年至1934年間,全球貿易額下降了約65%,美國對歐洲的進出口均縮水約三分之二,對其他地區的貿易也大幅下滑。美國國內經濟指標持續惡化,失業率從1930年的8.7%升至1933年的24.9%,汽車銷售下跌75%,銀行體系崩潰,1930年至1933年間約20%的銀行倒閉。

川普此次加徵關稅的政策可能更為靈活。他可能會將關稅作為談判工具,採取先威脅後談判的策略進行極限施壓。然而,歷史經驗表明,保護主義的貿易政策往往會引發廣泛的國際報復。川普政府採取的關稅政策無疑是不得人心的。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美國加徵關稅將影響全球經濟發展,特別是全球貿易成長,打破了各國基於比較優勢進行生產的模式。同時,美國加徵關稅可能造成全球資本市場的大幅波動,且出現連續下跌。全球股市暴跌,不僅是貿易衝擊的結果,也反映了市場對不確定性的恐慌。

美國關稅政策的衝擊不僅限於出口貿易企業,也對不同國家的股市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衝擊,幾乎對所有板塊和個股都產生了影響。從持續性來看,影響較大的主要是以出口貿易為主導的國家,尤其是出口依賴型國家的股市受到的衝擊更為明顯。對我國而言,影響是短期的。一方面,我國政府有足夠的政策工具來應對,可以透過提升國內內需來彌補外貿的下降;另一方面,我國透過科技創新,特別是發展人形機器人等科技創新企業,提升了全球資本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中國資產本身估值處於歷史低位,因此具有估值修復的動力。在美股高點回落的情況下,資本可能會從高估值的美股流向A股和港股等估值較低的市場。從中期來看,A股和港股仍有機會出現由科技股引領的上升行情。此次加徵關稅更多是對短期市場走勢的影響與衝擊。

週一市場出現大跌,上證指數大跌7%,反映了投資者的恐慌情緒。然而,在尾盤,中央匯金公司發佈公告,堅定看好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前景,充分認可當前A股的配置價值,並再次增持ETF,未來也將持續增持,堅決維護資本市場平穩運作。這一表態無疑為市場注入了信心,可能會推動資本市場企穩回升。建議投資人保持信心和耐心,不要被恐慌情緒左右,持有優質資產是應對市場波動的最佳方式。短期情緒導致的價格下跌可望在國家隊入市以及政策推動下回升,出現全面的報復性反彈。優質資產的長期價值最終會反映在股價上,因此如果持有的是優質股票或優質基金,不必過度恐慌。

(作者為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基金經理)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Tradingkey官方立場,也不能作為投資建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讀者不應以本文作為任何投資依據。 Tradingkey對任何以本文為交易依據的結果不承擔責任。 Tradingkey亦不能保證本文內容的準確性。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您應該尋求獨立財務顧問的建議,以確保您了解風險。

推薦文章

tradingkey.logo
tradingkey.logo
日內數據由路孚特(Refinitiv)提供,並受使用條款約束。歷史及當前收盤數據均由路孚特提供。所有報價均以當地交易所時間為準。美股報價的即時最後成交數據僅反映透過納斯達克報告的交易。日內數據延遲至少15分鐘或遵循交易所要求。
* 參考、分析和交易策略由提供商Trading Central提供,觀點基於分析師的獨立評估和判斷,未考慮投資者的投資目標和財務狀況。
風險提示:我們的網站和行動應用程式僅提供關於某些投資產品的一般資訊。Finsights 不提供財務建議或對任何投資產品的推薦,且提供此類資訊不應被解釋為 Finsights 提供財務建議或推薦。
投資產品存在重大投資風險,包括可能損失投資的本金,且可能並不適合所有人。投資產品的過去表現並不代表其未來表現。
Finsights 可能允許第三方廣告商或關聯公司在我們的網站或行動應用程式的任何部分放置或投放廣告,並可能根據您與廣告的互動情況獲得報酬。
© 版權所有: FINSIGHTS MEDIA PTE. LT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