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之後,蛇年行情正式揭開序幕,市場出現了量價齊升的態勢。從上週五開始,市場成交量就已經接近2兆元,截止至本週一,市場成交量再次達到2兆元左右。量的先行帶動了價格的逐步回升。市場各方對A股和港股市場的看法變得更加積極,尤其是外資行紛紛看多中國股市,這大大提振了國內外投資者的信心。
近期,中國人工智慧新創公司DeepSeek橫空出世,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打破了國際投資者對美股科技股的迷信。中國的AI已經崛起,今年以來,人形機器人等AI應用板塊大幅上漲,形成了強烈的賺錢效應。人形機器人板塊有可能會成為今年全年的投資主題。
另一方面,「一攬子」推動資本市場改革的政策利多陸續出台,近期推出的密度很高。從春節前多部門聯合印發吸引中長期資金入市,到近期證監會推出的一系列推動資本市場改革的政策文件,大大提振了投資人的信心。近日,德意志銀行亞太區研究主管馬力勤發布的中國股市研究策略報告指出,2025年將成為全球投資界重新認識中國國際競爭力的關鍵一年。中國企業在高端製造與服務領域持續建構全球性價比與品質的雙重優勢,中國的顛覆性創新力正重塑產業競爭格局,預計中國股票的估值品質將逐漸提升。
馬力勤在報告中指出,中國具備以下兩大突出優勢:一是自動化領導力,中國工業機器人裝機量佔全球總量的70%,驅動生產率優勢及人均財富的積累;二是經濟走廊聯通機遇,透過「一帶一路」倡議,中國與中亞、西亞、中東及北非市場深度連結潛在,建構機遇並聯動釋放潛在市場。得益於政策重心向消費端傾斜的結構性轉向,疊加金融開放政策的利好,馬力勤認為,中國A股及港股牛市週期已於2024年開啟,並有望在中期內再創新高。
德銀研究報告的觀點與我這段時間的觀點不謀而合。我在2025年十大預言中明確提到,在政策轉向明確之後,A股和港股將迎來第二波、第三波行情,賺錢效應明顯提升。一個繁榮的股市是推動經濟轉型、提振消費的最佳措施,也是破局的關鍵。在研究報告中,馬力勤指出,中國製造業從最初紡織領域的崛起,再到後來在基礎電子、鋼鐵、造船、白色家電、太陽能等傳統領域佔據主導地位,現已完成向電信設備和高鐵等複雜產業的躍遷。 2024年,中國在汽車出口領域的迅速崛起引發全球關注,因其遠低於現有同類型車型的價格,為全球提供了大量高性能電動車。中國製造業的實力有目共睹,不僅貢獻了全球30%的製造業增值,其服務業佔比也迅速上升。鑑於全球幾乎所有產業均有中國龍頭企業的身影,中國股票佔全球市值的比例預計將進一步提升。
中國正透過建構完整產業鏈條,培育具有矽谷特徵的專業化產業群,並實現產學研深度協同。在電動車領域,中國擁有70%的專利,而在5G和6G電信設備領域,中國同樣佔據主導地位,2023年中國申請的專利數佔全球總量近一半。德意志銀行強調,2025年低成本人工智慧系統DeepSeek的推出備受世界矚目,體現了中國智慧財產權已獲得全球認可。中國在高附加價值領域不斷實現突破,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建構全產業鏈競爭優勢。中國企業的全球化進程可望使估值折價逐漸消失,並有望在未來扭轉為溢價。中期來看,國際投資將加速增配中國資產,預計A股及港股在中期將持續漲勢。
研究報告也強調,喜歡有護城河的企業的投資者不能忽視的是,今天擁有寬闊護城河的是中國企業,而不是在經濟上優於他們的西方企業。中國股市將在2025年迎來長期多頭市場,港股和A股將成為全球投資者關注的焦點。特別是在聯準會政策不確定性、歐美製造業衰退以及西方企業競爭力下降的背景下,全球資金可能會重新配置到中國市場。德銀表示,MSCI中國指數相對於MSCI全球指數的本益比折價達到了創紀錄的10個百分點,同時該指數也接近其估價區間的底端。隨著中國企業在全球的崛起,這種估值折價似乎遲早會轉變為溢價。德銀表示,投資人將不得不在中期內迅速轉向中國,並且在不推高股價的情況下,將難以獲得中國股票的曝險。德銀報告建議投資人關注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半導體、人工智慧、製造業龍頭企業以及具備全球競爭力的高端服務業公司。
無獨有偶,近期看好中國市場的外資行不只德銀一家。高盛和德意志銀行率先吹響了加倉中國的集結號。高盛率先喊出2025年MSCI中國指數有14%的上漲潛力,並認為中國科技股在被重新估值後有20%的收益機會。高盛強調,目前中國的政策週期已經從預期過渡到實施階段,細節和行動是接下來穩定成長和支持企業獲利的關鍵要素,並將推動股市進一步上漲。
本輪行情自2024年9月24日中央推出「一攬子」政策後開始拉開序幕,目前正處於第二波行情啟動的初期。 DeepSeek的突破引發了市場對西方技術路徑經濟性的質疑,導致英偉達在1月27日當天市值暴跌16.97%。這種成本性能優勢不僅為中國AI企業打開國際市場,也將推動全球南方國家探索演算法優化替代算力堆砌的新路徑,加速技術擴散。無疑DeepSeek的成功證明中國已從技術模仿轉向原創輸出,其模式在海外的廣泛應用標誌著中國智慧財產權價值得到國際認可。高盛進一步分析,中國在AI軟體領域的優勢顯著。 MSCI中國指數中軟科技包括網路軟體與服務的獲利佔比達37%,市值佔32%,遠超硬體領域。這種結構性優勢是中國在AI應用層佔據先機,推動全球產業重心從硬體基礎設施遷移到軟體服務。
如今,中國在全球製造業中已佔據不可取代的地位,中國企業已在半導體、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等領域形成高性價比加快速迭代的複合優勢。中美科技股的估值差高達66%,而AI驅動的生產力提升將加速這一差距收斂,進而提振中國科技股的估值。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力重塑不僅依賴AI技術突破,更在於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快速的應用場景、開放的應用政策、民眾的包容度都快速催化中國科技創新崛起。全球最大資產管理機構貝萊德指出,中國經濟正透過新的生產力實現轉型,高科技製造領域已進入成果轉化期。 DeepSeek的低成本模型為中小企業智慧化提供了可行性,中國企業乃至全球企業都在加速進入DeepSeek R1開源大模型。中國在工業機器人以及未來的家庭機器人等AI應用領域的滲透率已經遠超全球平均水平,而AI演算法的進一步優化將釋放製造業全要素生產率。這種軟硬結合的優勢使得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從成本中心轉向創新樞紐。
人形機器人是AI應用的最佳領域之一。馬斯克甚至預測2040年,機器人生產的數量可能會超過人類的數量。可以暢想一下,20年、30年以後,大街小巷將會有很多機器人在行走,許多家庭都會選擇一兩台機器人來做家務,甚至成為家裡的一員。
整體來看,當前春季行情正在拉開序幕,以人形機器人、新能源車為代表的一些領域,政策逐漸興起,成為領漲方向。 2025年的行情可望超越投資者的預期。
(作者為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基金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