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ngKey - 川普關稅威脅以來,各大商品價格屢創新高,2025年3月31日,黃金價格突破3,100美元的歷史紀錄,截至 2024 年 3 月 19 日當週,對沖基金等資管機構在與石油在價格掛鉤的六種期貨選擇權合約品種裡,加倉相當於 1.4 億桶石油的多頭頭寸,如此大規模加倉原油期貨選擇權多頭頭寸,創下 2010 年 12 月以來的最大單週買入紀錄。在這種不確定的國際大環境下,選擇權和期貨作為大宗商品交易中的重要風險管理工具,此刻便凸顯出關鍵價值。那麼如何在大宗商品交易中熟練運用對沖、期貨選擇權管理風險以及基於市場趨勢的投機等高級交易策略呢?本文將一一為你解答。
對沖策略:投資風險的防火牆
什麼是對沖
對沖,即同時進行兩筆行情相關、方向相反、數量相當、盈虧相抵的交易,以此降低投資風險。在大宗商品投資裡,因價格受全球經濟情勢、政治局勢等複雜因素影響,波動頻繁且幅度大,避險策略十分關鍵。其核心是利用資產價格相關性建構相反頭寸,一方損失時另一方獲利,以抵銷價格波動風險,實現資產相對穩定。
常見對沖方式
期貨合約對沖
投資者透過購買或賣出與現貨商品相對應的期貨合約,鎖定未來的價格。
- 避險
避險操作是大宗商品生產商、加工商、貿易商等常用的風險管理手段。他們根據對未來價格的預判,利用期貨合約來規避價格波動風險。若預期大宗商品價格將下跌,持有現貨的企業會在期貨市場賣出相應數量的期貨合約。當現貨價格下跌時,期貨市場的獲利便能彌補現貨市場的損失。相反,若擔心未來價格上漲,企業則會買進期貨合約,以鎖定未來的採購成本。
以一家石油公司為例,該公司預期原油價格將下跌,可能影響銷售收入。為降低風險,公司在期貨市場賣出了6個月後交割、價格為每桶71美元的原油期貨合約,而當時現貨價為每桶68美元。 6個月後,現貨價跌至每桶62美元,期貨價也降至每桶65美元。儘管現貨市場銷售收入減少,但該公司在期貨市場因賣出價高於買入平倉價而盈利,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現貨市場的損失。
- 基差交易
基差是指現貨價格與期貨價格之間的差值,其變動趨勢為投資者提供了避險的時機。當基差走強時,對賣出避險者尤其有利。因為此時現貨價格的上漲幅度大於期貨價格的漲幅,或現貨價格的下跌幅度小於期貨價格的下跌幅度,進行賣出避險能獲得較好的保值效果。
- 跨期套利
同一大宗商品不同交割月份的期貨合約之間存在價格差異,當這種價差偏離正常範圍時,可進行跨期套利操作。如果近月合約價格相對遠月合約價格過高,投資人可以賣出近月合約同時買入遠月合約,待價差回歸正常時平倉獲利。這種操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單一合約價格波動所帶來的風險,同時獲得相對穩定的效益。
期權對沖
期權對沖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投資者可以購買看漲或看跌期權來保護自己免受價格不利變動的影響。
- 買入保護性賣權
投資者若持有大宗商品現貨或期貨多頭,擔憂價格下跌帶來損失,可選擇買入看跌期權作為保護。當價格下滑,賣權的獲利能抵銷現貨或期貨部位的虧損,發揮保護作用;而價格若上漲,投資人僅損失選擇權費,仍可享有價格上漲帶來的收益。
以農產品生產商為例,該生產商憂慮未來農產品價格下跌會影響銷售收益,因此購入了看跌期權。假設大豆現貨目前價格為每噸4000元,生產商購買了行使價為每噸3900元的大豆看跌期權,並支付每噸100元的權利金。若未來大豆價格跌至每噸3,700元,生產商可行使看跌期權,以每噸3,900元的價格售出大豆。
- 賣出備兌買權
若投資人持有大宗商品現貨,且預期價格短期內不會大幅上漲,可透過賣出買權來取得選擇權費收入,進而增加投資報酬。當價格未達執行價時,期權不會被行使,投資者可穩獲期權費;價格若超過執行價,雖現貨可能按執行價賣出,但投資者已獲取的期權費在一定程度上對沖了價格上漲的機會成本。
- 利用期權組合策略
透過建構不同的選擇權組合,如蝶式選擇權組合、鐵鷹式選擇權組合等,可以根據市場預期和風險偏好,靈活調整風險收益特徵。蝶式選擇權組合由買入一個低執行價買權、賣出兩個中間執行價買權和買入一個高執行價買權構成,適用於預期價格波動較小、希望在特定價格區間內取得有限收益並控制風險的情況。
跨品種對沖
跨品種對沖是基於不同大宗商品之間存在的價格相關性。某些大宗商品在產業鏈上處於上下游關係,或在消費用途上具有一定替代性,其價格往往會呈現相似的波動趨勢。例如玉米和大豆在飼料生產上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它們的價格在某些情況下具有相關性。當投資人預期黃豆價格上漲幅度可能小於玉米價格上漲幅度時,可以買進玉米期貨合約,同時賣出黃豆期貨合約。若市場走勢符合預期,玉米期貨的獲利可以彌補大豆期貨的虧損,進而達到避險目的。
時間分散對沖
時間分散避險是根據大宗商品價格在不同時段的波動特性,將投資分散在不同時間點進行。例如,某投資者看好黃金未來的上漲趨勢,但又擔心短期價格波動風險。於是,分別買入不同到期日的黃金期貨合約,如近月合約、次月合約以及 3 個月後到期的合約。這樣,即使某一到期日的合約因短期價格波動出現虧損,其他到期日的合約仍有可能盈利,透過時間上的分散降低了整體風險。
對沖效果評估
對沖比率評估
避險比率是衡量避險部位與現貨部位比例的關鍵指標,理論上應追求1:1的完美避險。但在實際操作中,由於市場環境的複雜性和多變性,實現完全精確的避險比率頗具挑戰。以期貨合約對沖為例,若投資者持有100噸現貨,而期貨合約對應的標的數量僅為95噸,此時對沖比率為0.95,與理想狀態存在偏差,這可能會對對沖效果產生一定影響。
對沖有效性分析
对冲策略的效果可以通过比较对冲前后的价格波动来评估。具体而言,可以运用统计方法计算对冲前后投资组合收益率的标准差。标准差越小,表明价格波动越小,对冲效果越显著。假设某投资组合在未对冲前收益率标准差为15%,实施对冲策略后降至8%,这充分说明对冲策略有效降低了价格波动风险,提升了投资组合的稳定性。
成本效益考量
在評估對沖策略時,也需考慮其成本與預期效益之間的關係。如果對沖所帶來的風險降低所節省的成本超過了對沖操作的費用,那麼可以認為對沖是有效的。以某企業期貨避險操作為例,該企業支付的交易手續費和保證金佔用成本共10萬元,但透過避險成功避免了因原物料價格大幅上漲導致的50萬元成本增加。顯然,對沖策略的效益遠大於成本,值得實施。
風險敞口評估
最後,還需評估對沖後的剩餘風險敞口,確保其處於可接受範圍內。風險敞口是指未被對沖保護的風險部分。透過對市場風險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和計算,可以確定對沖後的風險敞口大小。以外匯對沖為例,企業需要仔細評估剩餘的匯率風險敞口,若敞口過大,仍可能面臨較大的匯率波動風險,此時需進一步調整對沖策略以降低風險。
抓住市場脈動—以市場趨勢為基礎的投機策略
趨勢追蹤策略
基於市場趨勢的投機策略是投資人在大宗商品市場中尋求利潤的重要手段,而趨勢追蹤策略則是其中最基礎且常用的方法之一。其核心在於識別和跟隨市場的主要趨勢,透過在上升趨勢中買入,在下降趨勢中賣出,來獲取收益。
要有效地實施趨勢追蹤策略,首先需要藉助技術分析工具來判斷市場趨勢的方向。透過研究歷史價格和交易量數據,運用各種技術指標和圖表形態,來預測未來價格走勢。常見的技術分析工具包括移動平均線、相對強弱指數(RSI)、布林通道等。例如短期移動平均線向上穿過長期移動平均線形成 “黃金交叉”,是買入訊號,預示價格可能會上漲;向下穿過形成 “死亡交叉”,是賣出訊號,暗示價格可能下跌。相對強弱指數(RSI)衡量市場買賣力量強弱,取值 0 - 100 ,超 70 為超買,價格可能回檔;低於 30 為超賣,價格可能反彈等等。
基本面分析策略
透過深入分析影響大宗商品價格的基本面因素,如供需關係、宏觀經濟指標、政策變化等,來預測價格走勢,做出投資決策。
例如,當全球經濟成長率較高時,對鋼鐵、銅等金屬的需求旺盛,這些金屬的價格往往會上升。
事件驅動策略
事件驅動策略是基於特定事件對大宗商品價格的影響進行投機的策略。在大宗商品市場中,許多事件都可能引發價格的劇烈波動,這些事件包括自然災害、政策發布、重大經濟數據公佈等。
例如,乾旱、洪水、颶風等自然災害會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和收成。在 2023 年,巴西遭遇嚴重乾旱,導致咖啡、大豆等農作物產量大幅下降。咖啡作為全球重要的農產品,其供應減少引發了市場的擔憂,咖啡期貨價格大幅上漲。投資人若提前關注巴西的乾旱情況,並在價格上漲前買進咖啡期貨合約,就能在物價上漲過程中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