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數位時代,加密貨幣逐漸走入大眾視野,成為金融領域的熱門話題。那麼,究竟什麼是加密貨幣呢?它又有著怎樣的發展歷史呢?
加密貨幣,英文名為 “Cryptocurrency”,又被稱作密碼貨幣,是一種運用密碼學原理來保障交易安全,並控制交易單位創造的交易媒介。它屬於數位貨幣或虛擬貨幣的範疇,與傳統貨幣不同,加密貨幣並非由政府或金融機構發行和管控,而是基於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技術。這意味著它不受單一中心機構的操縱,交易資訊透過分散式帳本記錄在眾多節點上,大大增強了安全性和透明度。例如比特幣,作為最早誕生且最知名的加密貨幣,其交易記錄被分佈在全球無數個節點上,任何人都難以篡改。
比特幣是第一個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誕生於2009年。自此之後,各種類似的加密貨幣不斷湧現,通常被統稱為「altcoins」(替代幣)。加密貨幣的防偽機制依賴密碼學和數位雜湊技術,並與智能合約結合,形成了新型態的通證。自比特幣誕生以來,「加密貨幣」一詞通常用於指稱這類基於去中心化設計的數位貨幣。
加密貨幣的特點
- 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加密貨幣的核心特性。在傳統的金融體系中,貨幣發行、交易監理等重要職能均集中在中央銀行等金融機構手中。而加密貨幣則透過運用區塊鏈技術,建構了一個分散式帳本體系,使得交易資訊被儲存在眾多節點之上,從而實現了沒有單一控制中心的格局。
- 加密性
加密貨幣用精密密碼學技術保障交易安全。交易時,資料經加密演算法轉換為複雜代碼。私鑰是解鎖交易權限的關鍵,用戶只有掌握正確私鑰,才能進行數位簽章確認身份,這既能驗證交易發起者的真實性,也能防範交易資訊被非法篡改或竊取 。
- 有限供應
許多加密貨幣設定了固定總量上限,如比特幣總量限定為 2,100 萬枚。與傳統貨幣可依經濟情勢增發不同,此有限供應特性使其具備天然抗通膨屬性。
- 可追溯性
加密貨幣交易全記錄於區塊鏈,形成不可竄改的時間序列。交易全程可追溯,任何人可在區塊鏈瀏覽器上查看交易詳情,包括金額、時間、地址等。
- 高波動性
加密貨幣的高波動性是其市場的顯著特點,價格經常在短時間內發生大幅波動。這種波動性主要源自於市場情緒、投機行為、政策變化、技術進展以及宏觀經濟因素等多重複雜因素的交織影響。投資者對加密貨幣未來的預期差異、交易量的劇烈變化等都會加劇價格波動。因此,加密貨幣市場充滿了不確定性,投資人需謹慎對待,做好風險管理。
加密貨幣的歷史
比特幣的誕生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如一場風暴席捲而來,讓人們對傳統金融體系的信任產生了動搖。在這樣的背景下,2009 年,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創造的比特幣(Bitcoin)橫空出世,成為加密貨幣領域真正的重大突破。
比特幣的誕生,是對危機下傳統金融體系的深刻反思與強烈回應。它藉助名為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帳本技術,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全新選擇,試圖打破傳統金融過度依賴中介機構的局面。透過區塊鏈技術,比特幣交易不再需要銀行等中介的介入,大幅降低了交易成本與潛在風險。同時,它也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防重複消費機制,確保每一筆交易的真實性和唯一性。比特幣的出現,徹底改寫了金融領域的遊戲規則,為加密貨幣的發展開闢了一條嶄新道路,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數位金融時代。
2010 年 5 月 22 日是著名的 "比特幣披薩日",當時 Laszlo Hanyecz 支付 10,000 BTC 購買了兩個披薩,這是使用比特幣進行的第一筆有記錄的商業交易,說明比特幣作為一種交易媒介的潛力正在蓬勃發展。
2011 年 2 月 9 日,比特幣達到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價值首次達到 1 美元,標誌著比特幣從默默無聞進入了公認的金融資產領域。
比特幣的價格暴漲與市場關注
2013年,比特幣價格迎來轉捩點,年初約13美元,4月因塞浦路斯金融危機暴漲至266美元,投資人意識到其避險價值。 11月29日,比特幣價格創歷史新高,達1,242美元,吸引媒體關注與全球投資者參與,交易所激增。
2016年起,比特幣價格穩定上升,2017年迎來超級多頭市,受區塊鏈技術廣泛應用、ICO熱潮及主流投資機構入場推動,12月17日首次突破20000美元,加密貨幣市場繁榮,替代幣湧現,市值大增。
2018年,加密貨幣市場劇烈調整,比特幣價格跌至3122美元,市值縮水。迎來了被稱為 "加密貨幣寒冬" 的重大熊市。
替代幣的增長和擴散
比特幣的成功催生了眾多替代加密貨幣(或稱為「另類幣」),大大豐富了加密貨幣生態系統。它們各自都試圖透過引入獨特功能或對比特幣模式進行優化來脫穎而出。其中,以太坊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不僅僅是一種數位貨幣,更是一個允許開發者在其區塊鏈平台上建立去中心化應用程式的平台,從而將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範圍拓展至金融交易以外的多個領域。
截至2024年,市場上已經存在超過25,000種不同的加密貨幣,這一數字充分展現了加密貨幣市場的快速成長與高度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