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價格的變動會直接影響日常消費品價格,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深遠影響。從每天開車所需的汽油,到餐桌上的食物,再到建造房屋時使用的鋼材,這些日常所需物品的來源,都與大宗商品密切相關。
那麼,究竟什麼是大宗商品呢?從定義上講,大宗商品是指可進入流通領域,但非零售環節,具有商品屬性並用於工農業生產與消費使用的大批量買賣的物質商品 。它們具有供需量大、同質化、價格波動大、易於儲存和運輸以及金融屬性強等顯著特徵。這些特點使得大宗商品市場在全球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並對全球經濟和市場價格產生深遠影響。
大宗商品的特點
- 供需量大:大宗商品通常是大量生產和消費的原材料或基礎物資,其交易量通常非常龐大。這些商品是工業生產的基礎,因此其交易規模龐大。
- 價格波動大:大宗商品的價格受全球經濟情勢、政治局勢、天災、供需關係、經濟狀況、政策變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價格變動較頻繁且幅度較大。這種價格波動使得大宗商品市場具有較高的風險性和投機性。
- 易於儲存和運輸:大宗商品通常易於儲存和運輸,這使得它們能夠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有效的調配和交易。這種特性也促進了大宗商品市場的國際化發展。
- 種類多元:大宗商品包括能源商品(如原油、天然氣)、基礎原料(如鐵礦石、銅、鋁等金屬礦石和鋼鐵、有色金屬等)、農副產品(如大豆、玉米、棉花等)等多種種類。這些商品在工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 同質化:大宗商品在品質上相對較為統一,不同供應商提供的大宗商品在品質上差異較小。這種同質化特性使得大宗商品易於標準化和分級,從而方便了交易和定價。
- 金融屬性強:大宗商品市場與金融市場緊密相連,吸引了大量投資者參與交易。金融市場的變動也會對大宗商品價格產生顯著影響。投資者可以透過期貨、選擇權、ETF 等金融工具參與大宗商品市場,實現資產的多元化配置和風險的分散。例如,黃金作為重要的避險資產,在全球經濟不穩定或地緣政治緊張時期,往往會吸引大量投資者的買入,推動其價格上漲。
大宗商品的分類
商品可依其性質和用途大致分為幾類。 主要分為硬商品和軟商品,以及農產品、能源商品和金融商品等具體小類。
硬商品
硬商品是必須開採或提取的自然資源,一般具有物理性質較為穩定、可儲存性強等特性。
能源類: 包括原油、天然氣、煤炭和天然液體,是各種工業和消費應用的必需品。 由於全球供應限制、需求波動等因素受到經濟狀況和能源政策的影響,能源價格波動明顯。
金屬類: 分為貴金屬和工業金屬。貴金屬如黃金、白銀、鉑金等,具有貨幣屬性、保值避險功能及一定的工業用途;工業金屬包括銅、鋁、鋅、鉛等,廣泛應用於建築、電力、汽車製造等眾多工業領域。
軟商品
軟商品主要指的是農產品以及一些經濟作物等,這些商品通常具有生長週期相對較短、生產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等特性。
農作物類:包括小麥、玉米、大豆、稻穀等糧食作物,它們是人類基本的食物來源,也是食品加工產業的重要原料。其價格受種植面積、氣候條件、全球糧食需求等因素影響。
經濟作物類: 這些商品來自農業生產過程,但不用於食品消費。 例如棉花、橡膠和木材,它們對各種製造過程至關重要。
金融商品
這一類別包括債券、貨幣和其他金融工具。 金融商品在交易和投資策略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使投資者的投資組合多樣化,並對沖市場波動。
大宗商品市場
大宗商品市場是指進行大宗商品買賣、流通的市場。
它們大致可分為兩類:現貨市場和衍生性商品市場。 現貨市場又稱現金市場,為實體商品的即時交付提供便利,而衍生性商品市場則處理基於商品未來價格的合約,如遠期、期貨和選擇權。
如何運作?
交易機制
- 報價與下單
做市商制度:部分市場存在做市商,他們持續報出買賣價格,隨時準備與其他交易者按此價格交易,為市場提供流動性,如一些貴金屬場外交易市場,由大型金融機構做市。
- 競價交易:期貨交易所等採用此機制,交易者依據自身判斷在交易系統輸入包含價格、數量等資訊的買賣指令,系統依價格優先、時間優先原則撮合交易。
- 撮合與成交:競價交易中,買入方最高報價大於等於賣出方最低報價時可能成交,交易系統自動依演算法撮合決定成交價格與數量。做市商制度下,交易者接受做市商報價即可成交。
- 結算與交割
結算:分每日結算和最終結算。每日結算時,交易所或結算機構以當天結算價計算交易者帳戶盈虧並劃轉資金,確保保證金餘額達標;最終結算在合約到期或平倉時進行最終資金清算。
交割:現貨交易通常在達成後短時間內實物交付並結算貨款。期貨交易多數合約到期前反向平倉,部分進行實物交割或現金交割。實物交割時賣方依合約標準交付商品,買方付款;現金交割則依約定價格現金結算差價。
價格形成
供需關係主導:長期看,大宗商品價格主要由供需決定。經濟成長強勁時需求旺、供應緊,價格上漲;經濟放緩,需求降、供應過剩,價格下跌。如全球製造業繁榮時,銅等工業金屬需求大增,價格上升。
成本支撐:生產成本是價格重要支撐。礦業含探勘、開採、運輸等成本,農產品含種子、化肥等成本。價格長期低於成本,生產者可能減產,影響供應,支撐價格。
市場預期影響:投資者和市場參與者對未來供需、宏觀經濟、政策變動等的預期會影響價格。如預期未來原油需求大增,即便目前供需平衡,油價也可能提前上漲。
風險管理
避險:生產者、消費者和貿易商等可利用期貨市場避險。生產者擔心價格下跌提前賣期貨合約,消費者擔心價格上漲提前買,用期貨市場獲利彌補現貨市場損失,鎖定成本或利潤。
風險控制工具:投資人和市場參與者也能利用選擇權、互換等金融工具靈活管理風險。如購買選擇權支付權利金後,可獲未來特定時間以特定價格買賣商品權利,既控制風險又保留獲利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