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陶沙是富達國際(Fidelity International)投資組合經理,以下內容僅代表其個人觀點
路透2月12日 - 雖然 DeepSeek 激起的市場水花很快消散,但這家中國初創公司發布的高性能、低成本大語言模型很可能會對中美兩國科技、貿易和經濟關係產生長期影響。
以下是有關這些重大潛在影響的四點預測。
所有創新從根本上說都是以更少的成本做更多的事,或者用經濟學術語表述就是單價通縮。AI革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 DeepSeek 發布前,主流AI模型的成本在過去兩年已經以每年約80%的幅度下降。DeepSeek只是加速了這一趨勢。
DeepSeek與市場領跑者 OpenAI 的代幣價格(或者說使用成本)相差30倍,這反映了前者在算法上作出的改進,而後者的定價策略更激進。隨著AI研究的發展和更多競爭者的加入,這種通縮趨勢應會持續下去。
杰文斯悖論認為,隨著技術進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資源的需求量反而增加。據此可以認為,在AI日漸便宜和普及的同時,其使用也會大幅增加。
隨著基礎模型的商品化,價值創造應轉向應用,這意味著更多資源將被用於推理(將AI部署給特定任務),而非訓練。
反過來,為此將需要更多的定制XPU(旨在更高效執行特定應用任務的芯片),而不是特別適合訓練的標準化GPU。
Nvidia(輝達/英偉達)曾表示,這種轉變可能已經開始。2024 年 5 月,這家AI領軍企業表示,推理方面的芯片需求增長速度快於訓練方面,目前占到總需求的40%。
隨著AI應用日益廣泛,參與AI研究的機會可能不再由資金雄厚的實體獨攬,這將為學術界和許多其他領域更廣泛的創新打開大門。例如,DeepSeek 的 R-1 模型已經在其架構基礎上新孵化出數以千計的開源模型。
DeepSeek使用的芯片數量和先進程度都遠不及美國同行,這展現了創新是如何突破限制的。
因此,即使短期內美國的出口管制措施可能限制 DeepSeek 及其中國同行的發展,卻不大可能阻礙他們進步。而且這些措施有可能使美國技術無緣中國市場,甚至是永久性的。
美國政府高度重視解決對華結構性逆差問題,出口管制對他們來說似乎會適得其反。一位中國部長級官員直截了當地說:"如果我們想從美國買東西,但他們...卻在限制出口...他們怎麼能減少逆差呢?"
誠然,美國兩黨政客近年來一直高喊加強而不是放鬆對中國的管制。
因此,調整芯片出口管制的決定將標誌著美中經濟關係的轉折,他們不會掉以輕心。
儘管如此,目前芯片出口限制的利弊考量已變得更加錯綜複雜,值得仔細加以重新評估。
雖然 DeepSeek 取得的突破和開源方式起初引起了美國投資者的憤怒,但許多美國科技行業領頭羊對這一發展表示歡迎。
微軟、AWS和Hugging Face等大型雲平台已經整合了基於DeepSeek R-1的各種模型,其中許多公司領導人都指出,LLM(大型語言模型)的開發成本降低,應該會刺激對雲服務的需求,從而增加其收入來源。
展望未來,無論最初起源哪里,更加廣泛的AI應用可能帶來生產力提升和成本節約,令企業獲益匪淺。這一點在美國尤為明顯,相比于世界其他國家,美國的工資水平較高,且STEM人才一直供不應求。
以史為鑒,或許可以參考1980年代美日汽車爭端。日本汽車製造商最終將其創新的 "精益生產"方式引入美國,大大提高了美國汽車行業的生產率。
AI版圖的不斷發展變化,為兩個全球超級大國之間的合作提供了巨大契機,尤其是在該行業追求人工通用智能這一可能改變世界的目標之際。但是,中美之間因貿易、科技以及其他問題而持續關係緊張,可能形成科技封鎖,從而阻礙進步。
目前還不清楚,即將開啟的是一個技術合作的新時代,還是全球競爭加劇時期,但無論是哪一種,DeepSeek正在提醒我們,在AI時代,事情的變化可以而且很可能多么迅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