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Manishi Raychaudhuri為Emmer Capital Partners Ltd創辦人暨CEO,以下內容僅代表其個人觀點
路透2月20日 - 隨著美國例外論開始出現裂痕,投資者開始意識到,忽視其他投資目的地可能會付出代價。2025年到目前為止,亞洲股市的表現已經超過多數美國市場,而且有很多理由相信這種優異表現能夠持續下去。
2025年,幾個突出的亞洲股市漲幅已超過美國主要指數。香港恆生指數漲逾16%,韓國綜合股價指數(KOSPI)上漲約11%;而標普500指數僅上漲4%左右。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有多少亞洲股票獲得豐厚的回報。在2025年前六周,標普500成分股中只有20檔股票漲幅超過20%,而在MSCI亞洲市場市值超過50億美元的股票中,則有75檔。其中三分之二是香港和中國大陸的股票,包括許多科技股表現明顯優於美國"七巨頭"。
這種新生的輪動能否持久?有多個理由可以相信這一點。
首先就是簡單的價格問題。對股票投資者來說,美國的股價仍遠高於亞洲。雖然十多年來美國股票的平均市盈率(本益比)一直高於大多數亞洲市場,但這一"市盈率溢價"目前已達有史以來最高水平。
有人可能會說,由於美國股票的預期盈利增長和股東權益報酬率(ROE)較高,因此理應溢價交易;但這忽略了亞洲經濟增長改善的積極催化劑。
第一個催化劑顯然是DeepSeek,這家中國人工智能(AI)公司發布了一個大型語言模型(LLM),其運作成本僅為美國主流LLM的一小部分。
DeepSeek推出後沒幾天,中國電商和雲計算巨頭阿里巴巴就推出其新版開源LLM通義千問。不久後,蘋果宣布與阿里巴巴合作,在iPhone中使用阿里的人工智能。這也將使字節跳動、快手和騰訊等中國科技巨頭受益,它們都擁有自己的LLM和文本視頻生成應用程序。
同時,這也引發人們對美股"七巨頭"的許多質疑:也許Nvidia(輝達/英偉達)昂貴的芯片不需要那麼多呢?也許美國的"超大規模企業"在人工智能上投資過度了?但另一方面,如果採用率激增,也許更便宜的人工智能最終會讓這些美國巨頭受益。
無論如何,這些問題都沒有簡單的答案,因此將繼續存在,給昂貴的美國科技股帶來不確定的投資前景。
與此同時,中國和印度政府對國內消費的支持正在改變投資者對亞洲增長前景的看法。
近幾個月來,中國政府更加重視增加消費。例如自2024年3月起實施的家電以舊換新計劃在今年1月擴大到更多產品,包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手錶和可穿戴設備。這使得智能手機巨頭小米的股價一飛沖天。
而中國電動汽車的銷售也在改善,這表明消費者信心在上升,而且許多投資者似乎預期3月的全國人大會將為消費提供更多支持。
印度也在努力促進城市家庭消費。印度在2月初的預算中提供了總額達1萬億盧比(約115億美元)的所得稅退稅。這無疑有利於印度非必需消費品和零售貸款私人銀行的股票。在2025年以來升逾20%的四檔印度股票中,有兩檔是零售貸款和信用卡類股票。
最後,在當今這個不確定的時代,投資者很可能會被股息收益率高和現金流可預測的公司所吸引,而亞洲就有很多這樣的公司。
美國有40檔大型股的預測股息收益率超過6%,而亞洲有55檔,其中一半以上在香港和中國大陸。這些亞洲股息收益率領先的股票2025年表現非常強勁,可能會吸引更多投資者的興趣。
投資者的注意力已明顯轉向亞洲。考慮到該地區積極的增長催化劑和美國股票的高價,可以肯定的是,投資者短期內不會放棄亞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