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Jamie McGeever為路透專欄作家,以下內容僅代表其個人觀點
路透佛羅里達州奧蘭多4月15日 -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周一重復了九位前任財長的口號:"我們奉行強勢美元政策"。雖然這些話耳熟能詳,但背後的堅持信念可能已經軟化。
距今30 年前的 1995 年初,前美國財長魯賓宣稱 "強勢美元符合我們的國家利益",這句話已成為現代全球金融體系的基本信條之一。
"強勢美元 "政策一直以來都不僅僅關乎匯率,這一政策代表了世界對美國的信任,進而凸顯美元作為全球經濟支柱的地位。
但自 1995 年以來已發生巨大變化。當今世界正在失去對美元的信心,失去對支持美元的政府機構的信任,失去對美國作為 "自由世界 "領導者角色的信心。
1995年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剛剛起步,中國即將成為一股經濟力量,全球化正在加速,貿易和監管壁壘正在被拆除,全球資本流動呈爆炸式增長。美元在這一切中舉足輕重,並在接下來的七年期間一路飆升,直到互聯網泡沫崩潰。隨後的七年期間,美元匯率下跌約 40%,直到雷曼倒閉事件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帶動一波美元勁升,之後美元又經歷了七年的橫盤走勢。
儘管如此,這段時間各國央行仍不離不棄地增加美元美匯儲備,從2001年的約1萬億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4.5萬億美元。
這才是強勢美元,世界儲備貨幣之王在全盛時期的風光表現。
**長期利率壓力**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美元都保持著主導地位。過去10年,各國央行的美元持有量基本持平,但民間部門的買家大幅增加了美元持有量。在外匯儲備、全球貿易和金融市場交易中,美元仍是最主要的貨幣。
但多位經濟學家已指出,美元未來的主導地位取決於三個因素:維護美元全球地位的基礎;保持對美國作為可靠夥伴的信任;避免過度使用或濫用金融制裁。由於特朗普政府的 "美國優先 "議程導致外國投資者以新的視角看待美元,這三點現在都籠罩著疑雲。
現任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米蘭去年 11 月發表一篇論文,認為從貿易角度來看,美元 "長期被高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美元資產發揮著世界儲備貨幣的作用"。
也許更重要的是,米蘭還指出,雖然特朗普支持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但他已考慮對美元政策進行 "實質性改變"。米蘭表示,全面關稅和遠離強勢美元政策所產生的影響,可能是幾十年來僅見,從根本上重塑全球貿易和金融體系。
米蘭認為,這將通過一系列政策來實現,這些政策旨在讓世界其他國家分擔更多美國為提供儲備貨幣而承擔的 "成本",但不會取代美元。關稅顯然是特朗普的首選政策。
美元估值將會波動,其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主導地位可能會繼續慢慢削弱。美國財長可能會繼續口頭喊著 "強勢美元 ",畢竟財長有責任幫助壓低借貸成本。
"在需要的時候,在財長擔心長期利率的時候,就可以把它拿出來,"渣打銀行全球G10外匯研究主管Steve Englander說。
因此,貝森特本周重申美國持續30年的說法或許並不令人意外。但外界應該也會對此置若罔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