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美股表现似乎比较逊色,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涨幅约3.84%,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涨幅约3.37%,且一直处于20000点关口附近横盘震荡,具体来看,科技“七姐妹” 中多家公司出现滞涨,美股交易集中度亦偏高。此外,特朗普、马斯克的一系列新政,也导致政策博弈和资本市场预期之间出现拉锯战。
种种迹象之下,关于“美股是否见顶”、“是否迎来一波调整”再次被广泛讨论,成为全球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对此,知名投行花旗相对谨慎。该公司策略师近日发声,指出鉴于特朗普政策提议所带来的风险,今年美股的涨幅,或许已是短期内所能达到的最佳成绩。由Scott Chronert带领的团队表明,投资者押注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会产生“利于企业”的效果,“我们并不否认这一点,但同时也觉得,相关政策对基本面的破坏可能尚未在股价中得到体现。我们对全年的观点没有太大改变,不过近中期的下行风险稍有增加。”
美股疲软的主要原因或在于市场对特朗普的保护主义以及拟议的进口关税心存担忧,害怕这些举措会刺激通胀。投资者还对科技巨头的高估值表示质疑,年内七巨头中的苹果、特斯拉、Alphabet和微软这四家公司股价均处于下跌状态。与2023年末的峰值相比,七巨头对盈利增长的贡献也有所减缓。Chronert团队认为,当下的上涨动力来自标普500指数的其他部分,有迹象显示涨势正在向大型科技股以外的领域扩散,但到目前为止,这种扩散仅局限于其他大型股。
此外,关于AI的发展进度,不少机构亦提出质疑。
高盛宏观研究部曾经在《Top of Mind》报告中,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在人工智能上的投入是否过多,而收益却太少?这个问题折射出一个重要实质:人工智能目前更多是一个资本支出项目,这也反映在英伟达这类人工智能基础设备提供商的涨幅高于其他科技企业,科技巨头未来几年在人工智能资本支出上花费预计将超过1万亿美元,但是这些资本支出最终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商业回报,目前几乎见不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该报告发于2024年,伴随着2025年年初DeepSeek横空出世带来的压力,相关质疑近期更是甚嚣尘上。由于几大AI科技巨头对于美股的统治力,上述质疑或许也佐证了不少投资者对于美股未来前景的一些担忧。
港股100强研究中心顾问、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此前更是直言,2025年美股见顶风险加大。股神巴菲特往往在美股见顶前大幅减持,过去历史上5次大幅减持美股都得到了应验,表明其谨慎的投资态度。这轮牛市从近处看已经持续了3年多的时间,从远处看已经持续了十几年。
杨德龙认为,美国七大科技股的大幅上行是带动美股上涨的最重要驱动力,而七大科技股在估值上已处于历史新高,未来AI应用能否完全落地、实现预期尚不确定,2025年美国科技股出现较大幅度回调的风险依然存在,建议投资者谨慎对待。
也有部分机构持有不同观点。针对上述人士提到的美股估值水平的问题,平安证券此前表示,当前美股估值水平已达历史第三高点,仅次于1999年末和2021年末。前两次估值达峰后,美股均经历了深度调整。但是,高估值不等于“泡沫”,还得看估值的合理性。综合盈利表现、IPO情况、股债性价比等因素,目前美股的“杀估值”尚不明显。
不过,该行也强调,2025年的宏观不确定性已然上升。首先,特朗普政策引发的通胀上行风险,可能是美股最大的威胁。2022年以来,该行也能观察到美股对通胀问题的敏感性,当通胀过高或者下降较慢时,美股都可能出现调整压力。其次,关税和贸易保护政策的负面影响可能显化。美国的关税以及其他贸易保护行为,或不利于对全球科技行业,放大美股高集中度的风险。美股大型科技企业对全球经贸关系和非美经济生态有较高暴露。再次,美国财政和债务压力也是美股不得不面对的风险。新财长能否切实改善美国财政压力,需要时间检验。
随着投资者可能加大对宏观风险的觉察,或增大美股波动。2025年,平安证券维持对美股“谨慎乐观”的基准判断,投资者也需做好应对政策预期差与股市波动的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挪威主权财富基金CEO Nicolai Tangen与富达国际前总裁、被称为“逆向投资之父”的Anthony Bolton进行了一场对谈,后者发表了不少对于美股、加密货币以及中国股市是否值得投资的看法,颇有趣味。
Anthony Bolton旗帜鲜明的认为,美股估值很高,所有的钱都流向了美国。当前美国市场已经接近顶部,加密货币就是“过度投机”的一个明显迹象,它可能是牛市即将结束的一个信号。
他还认为,目前市场上逆向投资的最佳选择是投资中国,几乎全球所有市场都接近高点,而中国接近低点。我们正处于中国新一轮牛市的早期阶段。他表示,逆向投资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很少有人愿意去做这件事。股市的问题在于,如果大家都做同样的事情,短期内可能会奏效,但随着跟风的人越来越多,最终必然会出现泡沫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