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近一個月的急牛行情,高波動率已成市場常態,不少股票漲上來又跌回原位,再看近期市場的表現,只有實際EPS增長且受益於這輪政策的標的才能產生穩穩的回報。
例如,港股央企紅利ETF(513910)和恆生紅利ETF(159726),自9月份港股低點算起,這兩隻紅利ETF的漲幅為28%和24%,跑贏了同期恆生指數20%的漲幅。若從行情開始的9月26日算起,港股央企紅利ETF的漲幅為15%,也不遜色於彈性最大的恆生科技指數。
實際上,並不是這兩隻紅利股的彈性有多大,而是在上漲後能否穩住漲幅才是這輪行情的關鍵,在高波動率的行情裡很容易回吐原有的盈利,而紅利股的穩定性顯然更符合當下的市場環境。
同樣的,紅利股也是最受益於這輪政策行情的核心資產,若不知道該買什麼?接下來的紅利股仍然值得關注。
一、紅利股的邏輯仍未改變
市場對紅利股的主要定價邏輯分為三點:1、大環境低增速下的確定性;2、無風險利率處於下降趨勢;3、資產荒週期下,國央企分紅率提升,股息率與無風險國債利率的差額擴大。
當然,接下來內外資都期待的政策刺激下,大環境低增速存在著被扭轉的預期,所以有的觀點會說多頭市場來了還買什麼高利股?到時候企業獲利改善,其他困境反轉的股票比高利股的彈性更大。
的確,有潛在的刺激預期下,對宏觀環境更敏感的品種可能會跑贏高息股,吸引資金去博彈性空間,但這並不意味著高息股不能買了,也不意味著其定價邏輯發生了改變。
原因是從另外兩個條件來看,並沒有改變。
利率貼近2%的長期國債利率仍處於下行趨勢,短時間內難發生大的扭轉,畢竟政策出台需要時間,企業EPS改善也需要時間,並不是有政策刺激的預期,資金就會無腦追捧彈性更大的標的。
在政策未實際落地之前,能看到近期大多數資金的選擇仍然是有EPS增長,有股東回報的確定性標的,例如紅利股和互聯網股,而博弈政策力度超預期的個股幾乎回吐了所有漲幅。
也就是說,只要國債利率和高息股之間的利息差仍有空間,那以險資為首的大資金仍會增配高息股來應付降息的大環境,這一邏輯仍然成立。
那麼,除了定價邏輯沒有改變之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這輪政策裡推出了兩個利好紅利股的增量政策。
二、紅利股的新增量資金
1.首批5000億的「互換便利工具」支持保險、證券、基金公司以債券、股票ETF、滬深300成分股等資產作為抵押品,機構可以從央行換入國債等高流動性資產,再換成錢買股票。據部分機構預計,相當於機構可獲得2%成本的質押貸款來增持股票。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家機構拿到2%成本的資金後會買什麼?雖然這錢是換來的,但也不是免費得來的,那當然是要找確定性夠高,最好是有安全墊的標的,那就是高利股。
例如,目前港股的中海油股息率是7.46%,即高於10年期公債的2.1%,機構也可以拿著2%成本的資金去買中海油,中間能有5%的套息交易空間。這個邏輯就類似巴菲特發行低利率的日圓債去增持日本高利股套利一樣。
據潘行長所說,若首個5000億做的好,接下來還會有第二個5000億,也會有第三個5000億。這是一個可展期的便利工具,有機會成為紅利股中長期的回購動力。
2.首期額度為3,000億元的「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政策,有助於高利股的國央企股價值重估。
根據潘行長表示,引導商業銀行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東提供貸款,用於回購增持股票。資金最終到手的利率大概是2.25%,而拿到2.25%利率資金的上市公司和股東就可以回購自家的公司。
在這項政策推出時,市場觀點認為股價低點時公司都不會回購,現在股價漲上來了,讓公司借錢回購更是難事。但這點對國央企公司來說不一樣,由於有市值管理的目標,國央企公司對這項政策申請是非常正面的。上週末,招商局集團旗下的8家上市公司都申請了額度進行回購或增持。
舉例來說,中國石化目前申請了7億元的增持額度,以及9億元的回購額度,資金成本在2.25%左右,而H股中國石化的股息率在8%左右,也就是說公司借2.25%的錢,即能為市場帶來增持信心,也能為自己帶來一定的套息空間,股息率就能覆蓋掉資金成本,妥妥的雙贏。
結語
所以,雖然大環境成長有潛在改變的預期,但從長債定價和政策引導來看,更多地增量資金仍然是選擇高利股,並沒有拋棄現有的確定性資產去追逐彈性大的風險標的。
即使退一步來說,假設後續政策力道超預期,往後行情大概率漲的也是有EPS成長的核心資產。
而港股中企紅利ETF(513910)和恆生紅利ETF(159726)裡的成分股都是與宏觀經濟相關性強的核心資產。當社會成長回升時,這些標的也同樣受益,本身就具有EPS成長+高股息率的紅利股,並不怕在接下來的行情裡跑輸。
若還在猶豫高波動率下的行情怎麼參與,透過ETF的方式,參與港股央企紅利ETF(513910)和恆生紅利ETF(159726)來擁抱確定性也是個不錯的選擇。